研究目的與動機
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與就業型態的轉變,線上打工平台在台灣快速興起,為求職者提供更多元、彈性的工作選擇。以「小雞上工」為例,截至2023年底註冊人數已突破200萬人,使用者不僅涵蓋學生族群,也包含愈來愈多的全職勞動者,顯示平台已成為兼職工作的主流媒合管道之一。根據主計總處統計,2023年台灣全職勞動者兼職比例達15.8%,較前一年提升,呈現穩定成長趨勢(行政院主計總處,2023)。而全球調查亦指出,許多全職勞動者從事兼職的原因,除了補充收入外,亦包含職涯規劃與技能養成等需求(McKinsey & Company, 2023)。
線上打工平台的即時媒合、資訊透明與操作便利,為傳統依賴人脈或實體仲介的兼職市場帶來結構性改變。零工彈性的工作方式也是現代勞動力市場的新興趨勢(Srihita et al., 2025)。
在傳統方式下,要找到兼職或打工機會通常需依賴人脈介紹、張貼告示、實體仲介等方式,造成資訊不對稱、機會有限與信任風險。許多潛在工作機會並不公開於大眾媒介,求職者必須仰賴口耳相傳或熟人推薦,而這些過程耗時且效率低下。此外,有些臨時或兼職工作存在「隱形陷阱」,如未明示薪資或工作條件、工時不合法、或缺乏社會保險保障。根據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的調查,約有 14% 的零工勞工時薪低於法定最低工資,顯示部分平台工作在薪資或勞動條件上確實處於弱勢地位(Zipperer et al., 2022)。有報導指出,在平台與演算法缺乏透明度的情況下,一些平台會將工人的薪資或報酬規則模糊化,造成收入預期不穩定(Cornell University, 2025)。這些現象反映出傳統正職/兼職界線的模糊與打工市場中的結構性風險。
正因為傳統找工方式存在多重缺陷,線上打工平台的功能設計具有顯著吸引力。這類平台常透過自動媒合演算法、技能與興趣匹配機制、薪資透明與工時說明機制,以及即時資訊更新與溝通渠道,來降低求職者的搜尋成本與風險。例如,在(Wu & Zhang, 2024)研究中,演算法透明性被證明能提升工作者對平台制度的信任度與主動性,進而改善其工作表現。另有研究指出,透明與公平的演算法管理、回饋機制與評價制度,能提升工作的參與度與承諾感,減少退出風險(Gong, 2025)。此外,平台降低進入門檻、提供靈活排班與即時任務機會,是吸引多元族群投入平台的重要功能。像是在全球經濟論壇一篇介紹中,就提到線上平台以「提供彈性、自主性與低門檻」為優勢,吸引大量用戶投入平台型工作(World Economic Forum. ,2025)。因此,這些功能有助於使用者克服傳統找工的障礙,促進更高效率的任務分配與更強的參與意願。
因此,本研究聚焦於「勞動者透過線上打工平台從事兼職工作」之現象,並以使用動機為起點,探討其是否透過平台功能的使用,進一步影響勞動成效表現。研究同時納入年齡、職業背景等人口特性作為控制變項,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影響機制分析模型。期望本研究結果能補足零工經濟脈絡下的實證資料,並為平台設計、企業招募及政府就業政策提供實務參考依據。此外,雖然動機對成效的直接影響仍顯著,但其影響力相較於未納入平台功能時有所下降,顯示平台功能在動機與成效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。